尽管在英国退欧之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或计划“逃离伦敦”,但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伦敦位居GFCI榜首
据金融智库Z/Yen集团12日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GFCI),纵使受到英国脱欧影响,伦敦仍以780分位列榜首,较3月的评分仅仅下跌了2分,是榜单前十位的城市中跌幅最小的。
紧随其后的是纽约、香港和新加坡,但纽约分数下滑的幅度高达24分,和伦敦的差距也创下2007年这项调查发起以来最大。报告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国贸易问题引发担忧。
此外,受到对美国贸易政策担忧的影响,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和温哥华在内的主要北美金融中心的得分,在最新报告中的得分较3月的报告均出现大幅下滑。
亚太地区的表现同样不佳,尽管在榜单前10位的城市中的有6个来自亚太,但它们的得分全线下滑,其中新加坡和东京跌幅最大。香港尽管得分也出现下滑,但却成功超越新加坡占据了榜单的第三位。
中国金融中心的前三位由上海、北京及深圳占据,它们分别位列总榜单的第6、第10及第20位。
西欧的情况稍好,包括法兰克福、都柏林、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在内,这些有可能因为英国退欧而受益的城市本次得分都较3月有所上升。而日内瓦、苏黎世和卢森堡等传统的金融中心,得分则有所降低。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竞争力的评价指数,现已成为深受国际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金融中心发展“晴雨表”。
该指数主要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中心进行评价,每年的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客观显示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变化。该指数侧重关注各金融中心的市场灵活度、适应性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评价体系涵盖了营商环境、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誉及综合因素等五大指标,共计102项特征指标。
伦敦如何跟纽约拼金融
伦敦与纽约都是当今全球无可争议的两大金融中心,在二者的光环之下,第三名有时候可以忽略不计。对于伦敦的排名比纽约高,可能有人并太不理解:英国综合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也不如日本与德国,又如何跟纽约拼金融?
过去100多年,全球产业经济的重心的确在不断地切换,从欧洲切换到北美,又从北美切换到日德韩,现在又切换到中国,未来还可能切换到东南亚与南亚,但有一个产业的重心始终没有发生大的转移,那就是金融。
在伦敦,往日熙熙攘攘的金丝雀码头,摇身一变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中心。而银行家们选择这里,也正是看重了伦敦与复杂的国际金融体系之间得天独厚的联系。
英国曾经的殖民地遍布美洲和亚洲,伦敦对于帝国内的企业提供资金。正是因为罗斯柴尔德这样的先驱,伦敦的银行业务才得以创立,并从金融信贷一直延伸到航运业务,让货船可以带回远方海岸的宝藏。
在现代,伦敦金融市场的宽松制度吸引了许多海外银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资本从各个口岸流入。
如今,全球有近五分之一的银行交易是在英国登记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伦敦。
英格兰银行称,这里每天交易的外币总额大约有 2.4 万亿美元。
英国从事银行业的人数达到了 110 万美元,他们每年创造的财政收入达到2050 亿英镑(约 2650 亿美元)。
从数字上来看,纽约金融产业的规模不亚于伦敦,但纽约的业务基本都只是针对美国本土市场,而伦敦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亚洲和中东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在伦敦进行投资管理,这里还聚集着俄罗斯的寡头和沙特王子的财富,中国也十分期待在伦敦实现人民币交易。
事实上,脱欧对于大部分的金融活动都不会有影响。伦敦金融行业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来自英国境内的业务,另外的三分之一与欧洲国家无关。
有分析人士称,金融的命脉是信用,而过去100多年,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但全球资本对英国、瑞士等老牌国家的的信赖没有变,全世界的富豪们无论在哪里赚到了钱,都还是想到英国、瑞士去存钱,毕竟这是几百年来攒下来的信用,不是几次产业浪潮的转移可以撼动的。
总体而言,伦敦的金融更多是为大企业和富豪阶层服务的,而纽约则更多是为创业公司和普通人阶层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在一般人心目中,纽约的曝光率与认知度更高。
因此,从整体的城市气质来看,纽约有斗志昂扬的“美国梦”打鸡血,而伦敦虽然没有“英国梦”,但最大的优点是有信用,这也是它仍为全球最具吸引力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 let dreams come true —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